【電影】《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》及其片中文本:再見,無怨的青春
1  

「在年輕的時候,如果你愛上了一個人,

請你,請你一定要溫柔地對待他。

不管你們相愛的時間有多長或多短,

若你們能始終溫柔地相待,那麼,

所有的時刻都將是一種無瑕的美麗。

若不得不分離,也要好好地說聲再見,

也要在心裡存著感謝,感謝他給了你一份記憶。

長大了以後,你才會知道,在驀然回首的剎那,

沒有怨恨的青春才會了無遺憾,如山岡上那輪靜靜的滿月。」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席慕蓉《無怨的青春》

 

11  

一般人常會將藍色直接聯想成是海水、天空的顏色,藍片裡的愛情,有著水波晃漾的無限溫柔,亦像萬里晴空般的澄澈遼闊而美麗。這是部告別年少美好戀情的輓歌,或多或少有那麼些片段會讓我們感到似曾相識,不自覺紅了眼眶……。縱然是在青春正盛,對的時間,遇上了命中注定彼此靈魂深深羈絆,對的人,但生命總有百轉千迴的周折,只要一個坎沒有兩人同時雙雙跨過,那定是要就此拉開距離的。

 


即使後來追上,兩人眼中再也不是同樣的山光水色,同一片湛藍天空。

藍片有著被命運、被自己當下的決定推著走,已回不了頭的深深遺憾。事過境遷,沒有怨懟或過多悲憤,只因兩人確實都曾溫柔相待,共同成就了一段無悔的青春,一連串美不勝收的回憶。

1798513_10152177157362486_1190824332_n  

片中幼稚園及高中生念的文本,讓我印象深刻,不禁感嘆到法國這民族之所以浪漫、人文藝術水準之高,真的是從小就被內化於心的,也無怪乎法國片常常運用許多充滿隱喻性,配合劇情起伏的文本段落、恰到好處又極有sense的各類音樂,以及光影相當美麗的鏡頭畫面。

藍片的每一個文本都埋伏在巧妙的位置,為劇情下了巧妙而精緻的伏筆:(註:文本字句為筆者在昏暗影院中隨手做的摘要,事後用記憶去還原的,可能加了一些自己的理解,不是完全精確)


【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】

有著兩顆兔寶寶門牙,稚嫩無比的Adele在爛漫陽光下蹦跳趕到學校,迎接而來的法國文學課選用的是馬里安(Pierre de Marivaux)的小說《瑪麗安的故事》,同學在課堂上吟朗著:「我是個女人,我講述我的故事,在吸引我的年輕人中,有個人是為我所注意的,我的目光總愛流連在他身上,我沒意識到從中獲得的快感。我和其他人調情,而不與他為之;我想注視他,而非取悅他。」其中,老師提醒著朗誦的同學,加強“我是個女人”這句,意欲Adele要開始擺脫孩童般不帶性意味的姿態,開始以女體身分探索她的情慾與愛情。 

而影片中的愛是以「一見鍾情、目光佇足」的方式開啟的。
4  

同校的高三帥哥學長眼光總情不自禁地流連在Adele身上,然而,Adele並未以居於情感暗湧下之主體身分來察覺這份渴慕,反而透過身邊朋友的提醒,才被動式地進入這段關係,自也解釋了Adele和學長火速在一起也體驗了彼此體溫,卻又火速地分手。「我說不上來為什麼,我就是少了一種感覺」分手後,Adele陷於不知所措的情況,跟“好姊妹”朋友這樣哭訴著。

 

許多人年輕時好像都有過類似的經驗,這在我們的生命歷程裡可能沒有章節去記載,稱不上情史,也幾乎逸散在日後悠長的歲月裡,沒有完整的遺骸可供憑弔。但這是真真實實發生過的:曾經有個人如此真摯地欣賞著我們,而我們在還不懂何謂「靈魂激越」的情況下,誤以為這就是愛情,誤以為我們已被感動,進而在一起,卻在肢體親密接觸中,察覺心裡依舊欠缺一種甜蜜與暢快,這才恍然大悟,原來我們的善意回意並非出於愛情。然後又再以年輕時的那份赤誠良善,慧劍斬情絲,因著愧疚因著尷尬因著本來就沒有悸動,所以就此決絕別頭,此後再不見那位傷心人暗自垂流下的情思。

 

法國文學老師又問了:「當你們走在同一條路上,發自內心的彼此交換眼神,像是一見鍾情的愛,你的心會變得更滿,還是更空?」

 8  

在跟學長開啟第一次約會的路途中,那個命中注定的人潮洶湧十字路口,也是人生的十字路口,送走了沒有感覺的學長,迎來了眼前謎樣的藍髮女孩Emma,站在這樣的分岔口,Adele只是在人群中多看了藍髮兀自耀眼的Emma一眼,便觸碰了心靈深處的按鈕,自此情感情慾滿溢,卻也開啟了往後分手時,心靈真空解離的形單影隻人生……


當愛真的來臨,人的心會被塞滿,也會被掏空。

 

HK & LES SALTIMBANKS - "On Lâche Rien"(我們不低頭)

1898264_10152193437897486_868980434_n  

和學長分手後,Adele參加了抗議教育經費刪減的遊行,自在地舞動,吶喊出她的訴求,而這無疑揭露了,她日後將更明確自己的感受與主張,也會更勇敢地追尋自由……因此,有性向處於模糊疑惑階段的女生向Adele示愛,Adele就熱烈地回應,從中探索屬於自己的「愛的自由式」,並在一夜春宵後就大膽表白,即使最後立刻被拒絕,即使這令Adele流淚,都再也阻擋不了一生充滿慾望(食慾、性慾)的Adele恣情追尋的腳步。她永不低頭。

 

片中的遊行主題曲是HK et Les Saltimbanks的《On Lâche Rien(永不讓步),這首歌也是法國總統薩克齊提出Sarkozy-Woerth計畫欲提高勞工法定退休年齡而引起罷工活動的主題曲,歌詞相當棒,涉及了最近相當夯的階級結構、當權者愚民與分化手段等議題,觀影當下看到歌詞覺得很有共鳴,幾乎也是當今台灣的寫照。由於原文是法文,我看不懂,所以就從網路上找了英文歌詞,並翻譯幾段蠻有意思的段落:

「從我的城市底層直至農村,現實已經改變,且反抗正在醞釀無處不在

我們找不到自己的歸屬,我們不擁有真正的面容,

生來沒含金湯匙,沒有住在黃金屋。


無家可歸者,失業者,工人

農民,移民,無國籍者。

他們想不想要我們聯合起來,顯然他們是成功了


只要是人總自利,他們的共犯體系總能蓬勃發展

但是有一天,我們不得不醒來,高喊著:「領導人,滾!」

我們永遠不會放棄,我們永遠不會放棄~~~


他們告訴我們何謂平等,而我們像傻瓜般相信了“民主”能讓我們笑,

如果我們能擁有民主,我便可以真的了解它是什麼」

 

【重力是水唯一的弱小缺陷】

慘遭女同學發卡的Adele,被“好姊妹”男性友人帶去gay bar散心,在充斥著靡靡之音、情慾橫流的男身舞池裡,Adele是種格格不入的存在。其間,一個微醺而熱情的老gay特別前來開導這隻踏入叢林不知所措的小綿羊,告訴她想愛就去愛,想愛什麼樣的人就隨興之至,畢竟,誰知道明天會不會就是世界末日呢?及時行樂吧

 66  

Adele依循著內心的渴望,自主地走向牆外的另一個世界,鵝黃且充斥雷鬼和老式電音的拉子世界,在那遇到了一見鍾情的Emma,有了段愉快的對話,打開了Emma描繪兩人世界的興趣。

 7.jpg  

而桀敖不馴、坦然接受自己的Emma,頂著一頭必然會吸引眾人眼光卻得要不理會眾人眼光的藍色短髮,一身就是TT樣地站在Adele校園等她,逐漸陷入情網的兩人當然眼中只有對方,沒有世界眼光,但這樣毫不避諱的行徑,自然會招來許多惡意的眼色。

 

果不其然,Adele隔天就被團團包圍質問性傾向,甚至被言語霸凌道:「我要知道你是不是同志!天啊,你以前還來我家睡,誰知道你想對我做什麼。」Adele受不了如此公審式地屈辱只好以拳頭相向,雙方演變成一場肢體衝突。

 

風波平息後的法國文學課,老師選用的文本是法國詩人Francis Ponge的散文《水》,並向學生提問:「這散文中提到水的微小缺陷為何?」。

 

學生回答:「水的唯一缺陷是重力(水是純淨的,但因重力之故,使得它永無固定型態,永遠往更低處流去),但這是種自然法則、普遍的重力定律,若將之視為缺陷,則所有自然的都將是扭曲,反之亦然。某種程度上,這跟基督教的正統論恰好相反,後者認為缺陷不是天生的,你必須壓抑他、抑制他,但詩人說,重力本身就是缺陷,他無法被避免,這是水固有的。」

 1902039_10152191610827486_284864707_n  

此處文本,透露了藍片對於同志的無限溫柔,彷彿是要告訴每一個因性傾向而在被社會刺傷的人:「你是再自然不過的」,也嚴正地告訴每個帶有歧視褊狹眼光的人:「性向不是缺陷,也無法被避免。」

 

【她還很小】

劇中還有個預言式的悲劇故事結局的希臘悲劇神話《安提戈涅》。

「小是一個不斷重複出現的詞彙。它是像烙印一樣的詞彙,象徵童年,也象徵沒有權利,我們會感到無助,因為年紀不夠大、不夠成熟、不夠強壯,安提戈涅還是個孩子。」

 

AdeleEmma無法走到最後的原因,絕對不是簡單的「劈腿」二字可以帶過。

Emma年紀足足大了Adele六七歲(高一vs.大四)

兩人家庭經濟背景

 (高雅講究布置及待客食材vs.稀哩呼嚕全部食材和在一個大鋼鍋裡的豔紅義大利麵)

價值差距

(開放接納孩子性向vs.孩子須在其面前隱藏真實自己,且父親擺明了想刺探Emma性向,卻連開口都嫌奇怪,而故意隱誨的問:「我無意打探你隱私,但請問妳有男友嗎?」然後再聽到Emma虛應回答有之後,一副明顯放下心中大石的模樣)

(兩個女孩可以肆無忌帶的在房內做愛,在高潮當下盡情呻吟vs.Emma偷偷跑去找Adele睡,兩人用最保守的體位做愛,連呻吟都得壓抑,不能出聲)

 9.jpg  

這些都再再鋪陳出,AdeleEmma其實是不同世界的人。背景的差距不必然代表無法幸福,但Adele是個孩子,但很小,不僅年齡小,站在所知所學甚豐的Emma面前,她也很渺小,即使是她當老師教小孩的夢想,看在Emma眼中也是很小很小。」

 

相愛容易相處難。
激情容易讓人忽略了兩人間既有的差距,讓人忘了包容、忘了磨合。在我看來,
Adele其實不那麼平凡庸俗的,愛慕她的學長曾說過她看起來很神祕,是校園中很多人注意的對象;AdeleEmma初識之初在公園約會時,也曾不約而同提到兩人都喜歡沙特的作品「骯髒的手」;Adele在酒吧和Emma的第一次交談中有提到她英文很好,看美國電影不需要字幕,Emma笑說,自己英文超爛,應該需要補習……


但電影後半段,Adele的光芒越來越黯淡,需要Emma幫她補哲學(&性愛),甚至在第三段床戲中,Adele笑問他的哲學老師,她可以拿幾分,Emma也只給了她六十分,還說要繼續加油。這當然是調情的玩笑話,卻也表示Emma的潛意識裡覺得Adele是有很多不足的。

 55  

又如Emma在第一次的畫展酒會中,看到Adele在藝文界朋友面前表示自己不知道席勒是誰時,急於表示:「你明明知道這個畫家的呀!我跟你提過」;而即使當天Adele賢慧地包辦筵席所有餐點,廣受賓客好評,Emma卻沒有認真看在眼裡,要不在客人面前代Adele說她文筆很好,可以寫小說、不然就是在活動結束後的夜晚,摟著Adele慎重地告訴她:「你也應該做一些你喜歡的事,我希望你可以過得更充實一點。我只想看到你快樂。」卻絲毫聽不進去Adele的回應「我很充實,我現在有工作啊」、「我現在很快樂,跟妳在一起就很快樂。」

 

Emma固然過於不尊重Adele的人生實踐方式,但這也無關乎是非對錯,身為藝術家需要一個靈魂可以對話的伴侶,再正常不過。只是當大學時相遇的那位含苞待放青澀女孩,直至現在仍是個女孩,夢想也停滯在十六歲時,Emma不免失望、不免別過頭去不看她,用經期為由婉拒做愛……

 

《安提戈涅》在希臘神話裡是個典型的悲劇性角色(爸爸伊底帕斯和其母亂倫生下的小孩)Adele的年齡和背景設定,她很小很小,在Emma面前總是很小很小,似乎也注定了她的悲劇角色。

 

「我們在這裡讀到完美悲劇的例示,悲劇是我們從避免的,不管妳怎麼做,悲劇就是永恆性存在的,是超脫時間性的概念,而與人世的規則有關,與人類的內在本質有關。」法國文學老師是這樣評論著《安提戈涅》。

 

本身慾望就過人的年輕女子長期受到壓抑與冷落,當有熱切的眼神頻頻向她招手時,難免迷惘,而這正踏出了悲劇的第一步……或許有人會質疑Emma在酒宴中已經跟後來的交往對象Liz彼此頻送秋波,難道一切不貞之名都要Adele背負?難道Emma不用對其長期忽略Adelez負責?只因Adele幾次有幸無愛的出軌就憤而將她趕出家門提分手,會不會太過自私?

 

在我看來,我的答案是偏向否定的。

 1800314_10152187501507486_676056536_n  

還記得兩人在陽光穿過綠茵縫隙的和煦春色公園中談沙特的畫面嗎?Emma當時提到自己尤愛沙特存在主義中的嚴格責任論,認為人被須先存在,並且用行為來定義自己,賦予自己意義,而這樣的過程給了人類一份巨大的責任。我相信Emma是律己的,所以她會在電話的那頭暴怒,說她堅持藝術自由、堅持自己的品味,不會為了商業去改變自己的繪畫筆觸。

 

還記得Emma在第一次畫展餐會中,和朋友聊畫家的場景嗎?還記得當她那位博士論文研究席勒(畫家克林姆的學生)病態美學的朋友表示不欣賞克林姆的畫作,說道克林姆只是華麗而已時,讓鍾愛克林姆的Emma氣到不想跟她多說的樣子嗎?我毋寧相信這當中是有隱喻的:全世界成交價最貴的畫作,便是紐約第五大道的一間小型美術館「新美術館」(Neue Galerie)2006年以13000多萬美金買下的克林姆作品「Adele Bloch-Bauer I(Adele肖像一號),故我相信Emma筆下的謬思女神Adele,是她心中永遠最珍貴的一道身影。

 克林姆  

一如兩人分手多年相約在咖啡館,AdeleEmma「妳還愛我嗎?」,Emma始終決堤,只是搖頭而不敢開口表露真意,抑或是迂迴地說:「妳知道的,我已經跟別人在一起了。」就是不正面回答這個問題。可是最後,Emma是這般深情地告訴Adele:「你的溫柔無邊無際,我會一生一世放在心裡……

 

這便是人的悲劇性。

我們擋不住命運,改不了自己每個決定所轉向直直延伸下去的路徑。

 

就好像最後在畫展上,評論家對不再染髮,一頭原生金黃,身著紅襯衫的Emma提出其對新畫作的疑問:「這幅畫裡有藍色的舊Emma、紅色的新Emma,新生命的這個看來寧靜,眼神卻顯得焦慮,有初始的喜悅,但同時也帶有煩惱。為什麼?」片中我沒聽到Emma自己的解釋,但我卻還記得兩人在咖啡館裡的一句對話:「妳跟Liz的性生活還滿意嗎?」「坦白說,不是很順利。沒人比得上妳」Emma如此苦笑著誠實回應,卻也同時小心翼翼拎著著自己已有伴侶的責任心,沒在越過雷池一步,陷進Adele的性愛誘惑裡。

 99  

這也是人的悲劇性。

我們看似用自由意志結束一段關係,開啟了新生命,但相繼而來的,卻是循環不已的責任和壓抑,復又開始不自由了。

 

【不必要去紐約,我快樂的方式就是待在妳身邊】

Adele在結束幼稚園工作後,用心清洗精心打扮穿上一襲藍洋裝,就是為了要參加闖出名氣的Emma畫展。下班前,Adele班上小朋友讀的文本是法國詩人的作品不必要》:

「大象的長鼻是用來撿開心果的,沒必要彎下腰;

  長頸鹿的長頸是為了摘星星的,沒必要飛翔;

  變色龍的皮膚綠色、藍色、粉色、白色,是用來躲避動物,沒必要逃跑;

  詩人的詩歌是為了吟誦所有他所說的,還有其他成千上萬的東西,沒必要理解。

 

當Adele的盛裝再也無能映照再Emma的眼簾、當人世已滄海桑田,眾人眼中的Adele早已是過眼雲煙,不再是女主人時,Adele確信Emma的幸福、功成名就、才華洋溢都再與她無關連。當璀璨如煙花的愛情已消散亡佚,猶仍年輕貌美的Adele客觀上其實仍有生機,當年在自家庭院舉辦的Emma畫展酒會中,對她頻獻殷勤、一起共舞的演員又出現在這次的畫展,顯然他對Adele是難忘的,一瞥見Adele便積極迎向前去攀談。

 

對著熱衷美國電影、曾帶著光亮神色道:「我好嚮往紐約,好像一到那裡,什麼夢想都會成真。」的Adele,那位演員不禁問起,「這些年妳有去過紐約了嗎?」Adele當然沒去,她生活在與Emma同居的甜蜜兩人世界裡,游離在分手後的天崩地裂裡,她哪都沒去,不管與Emma間是分是合,她都待在原地了。

 

「跟妳在一起就是我快樂的方式」不用遠赴紐約,只要活在有Emma的藍色世界,就是Adele的夢幻境地。

 33  

片中Adele一人默默離開畫廊,踽踽獨行於空無一人巷弄的藍色背影,是一種超脫嗎?我不做此想......我猜Adele一生一世都會如此執著著:

「當這世界的運行進度已經沒有我倆的畫面時,那就讓我獨留在過去,守護我最愛的,而妳已捨棄的藍色回憶吧!」、

「我快樂的方式就是待在妳身邊,大象的長鼻是用來撿開心果、長頸鹿的長頸是為了摘星星,我沒必要逃跑,別人沒必要理解我的選擇,這是我存在的方式,這也是證成我人生意義的方式……

arrow
arrow

    鹹尼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7) 人氣()